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在取得巨大增长的同时,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对城市和工业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从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点源污染问题逐渐转变为以农村为主的面源污染问题。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村污染源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贡献率达到47%;其中总氮和总磷所占的比例达到60%以上。截止到2005年,我国农村有20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学者指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物排放量还将继续增加。
在导致农村面源污染加重的诸多因素中,生活垃圾排放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农村生活垃圾已经在农村总的污染源中占到53%,成为目前主要环境污染源。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大量排放已经对农村生活生产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农村受访者的环境满意程度普遍低于城市,尤其是在垃圾处理和饮用水质量方面。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大量工业制成品废弃物快速上升,同时也可能是由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变造成了农村传统的垃圾循环模式日渐萎缩,对垃圾的自处理能力迅速下降。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关注。2005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首次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公共管理范围;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垃圾污染治理;2009年4月,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印发了《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实行“以奖促治”;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些地方政府推出了农村垃圾的管理措施,例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都陆续推行农村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十五”以来,国家与地方已开始大幅度地增强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投入力度。
尽管如此,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的一些固有特征和软硬件设备的不足使得其治理面临着诸多困难。与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相比较,农村生活固体垃圾具有排放分散与随意、涉及范围广和外部性强等特征,这导致监督和控制生活垃圾排放的成本非常高。另外,由于传统农业经济中农户产生的生活垃圾规模较小,用来处理垃圾的软硬件设备因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最近几年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在政策资源、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也远不足以弥补这些空缺,其结果是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在绝大多数地方变得越来越严重。
由于对农村生活固体垃圾关注较晚,目前国内甚至都没有全国及分区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放量及排放结构的统计资料,大部分学者都基于小规模调研或示范工程收集的点上资料进行总结;对影响农村生活垃圾排放的因素尤其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更是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从已有研究看,除了魏欣等基于中国引用水和环境卫生现状的大规模调查做过分析外,其余文献的数据样本都十分有限。如任伟方(2006)基于浙江省6个村的调研指出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总量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王俊起(2004)在全国6个省9个村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生活垃圾排放的构成从单一化、无害化向复杂化、有害化转变。何品晶(2010)对浙江省3个村的定性研究表明,我国村镇两级居住社区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虽然已有研究对了解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排放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不足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深入的实证支撑,因而制约了相关政策与管理措施的出台和有效实施。